《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严谨的哲学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孔子指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伦理和高于生活的艺术的原理都与易经有关,这就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真实涵义,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无论从它的产生和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其实都与易经有紧密关系。
伏羲演绎的《易经》中的八卦中代表水的坎卦竖起来就是汉字甲骨文中的水字,《易经》的八卦是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和观察自然界总结出的八种代表宇宙的八种现象,在没有文字前,只能用横画的符号代表,这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密切联系。因为汉字的起源同样是从天文,地理和自然界的万物总结出的象形字。所以坎卦本身就是描述水的卦象与甲骨文的水形状一样就不足为奇了。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 在其《书概》云:“圣人作《易》,立篆以尽。意,先天,书之本也!”。篆体是汉字的象形原始状态,篆体最能表达古人作易经的本意,易经与汉字都是从宇宙的先天的形状和所表达的易理而来,《易经》和汉字都是表达人们对宇宙的物象的产物,《易经》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国人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汉字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最好的表达,所以我国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就是源于这个论点。从后来影响中国后世的易学太极图我们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书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书法的意理、表现形式和意象美学都与太极图同出一辙。阴阳图,其实也是一幅由黑白组成的书法作品,它包含了汉字的从远古到现代的所有故事和故事背后的哲理所在。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汉字是书法的材料,所以书法的笔画、结构等都与自然界的形式美规律密切相通。刘熙载说“与天为徒”,“天,当观于其章”,要向自然界学习,观察自然界的纹理形迹,就是要学习大自然中的形式美规律。刘熙载看来,精通书法的人一定能通宇宙之道,这就是他所说的“书之前后莫非书”。书者一定是古代宇宙哲学观的思考者和实践者。而《易经》恰恰是讲述宇宙之道的集大成者,所以毫不夸张的说不懂《易经》的人就不会达到书法艺术要求的一个高度,这一点从魏晋书法就可以得到证实,当代书法都要求走进魏晋,学习魏晋正大气象,但却忽视了魏晋时代的哲学精神这一命题。魏晋玄学就是《易经》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升华,半人半仙的魏晋人以他们物我两忘的状态写出了《兰亭序》的千古名篇,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哲学状态不复存在的时候,书法的高峰始终没有超越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唐太宗为什么喜欢晋人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欣赏它,会让人也有称为神仙的快意。当代人文化环境被金钱所笼罩,书者大都为了金钱而习书,要想达到古人的书法高度几乎不太可能,这不是书法技巧的原因,原因是我们已把易经里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丧失殆尽。
因为《易经》是五经之首,所以古代书法家都了解《易经》和懂得《易经》的哲理,中国古代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述大都受《易经》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张怀瓘的《书议》、孙过庭的书谱还是刘熙载《游艺约言》都是如此。《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正是使用阴阳的变化来阐明深奥的哲学思想的哲学的经典。刘熙载在 (《游艺约言》)明确说 他是以《易》道论诗文和书法。他说 文章书法皆有乾坤之别,乾变化,坤安贞也。易经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成为书法的美学基础。书法虚实与阴阳相生源于天地阴阳之道,无论书法的黑与白,提与按、方和圆、动与静、虚与实和刚和柔都是阴阳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书体背后的哲学思想其实是衡量一幅作品好与坏的关键。所谓的“功夫在书外”就是这个道理。汉字有篆隶行草楷五种字体,篆隶楷书常被称为静态书体,行草称为动态书体,二者比较而言,行草书则是较为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行草书中线条提按幅度的变化也是最大的,也即是运笔节奏的变化。在线条高速运行的节奏下,就会造成无论单个字亦或是整幅作品,展现出其强烈的虚实对比。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即是这种虚实节奏强烈又能相互统一的杰作。这往往代表了一个书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思想状态和对宇宙的一个哲学思考,在《兰亭序》中我们看到王羲之向一个太极高手一样将《周易》的阴阳哲学用到了极致。整幅作品多以露锋入笔,潇洒轻快,动静相宜,刚柔相济,方圆结合,它已不是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阴阳哲学的展示画。从王羲之从点到线,由线成字,再通过字的组合,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从无极生两仪,由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由八卦中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为开端,推移演变为六十四卦的无穷的自然气象。
阴阳变化的极至则是对立的双方在矛盾体内达到平衡和统一,这就是“中和”的状态。在书法艺术中,这种中和之美表现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中和之美正是刘熙载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中和之美是刘熙载所尊奉的最高审美理想,是衡量一切书法的经典标准。中和之美其实就是周易所揭示的万物必须有阴有阳,而且阴阳要向四季和宇宙一样往来交替和统一和对立,要阴阳居该居的位置,王羲之的书法成为刘熙载眼中的最高典范,正是因为刘熙载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中和之境。李嗣真《续书品》评王羲之书法:“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深得四时之气,通达万物之理,秀美生动,和顺自然,没有任何偏阴偏阳、偏刚偏柔的乖戾失调,为后世推崇。所以书法的美学是与《周易》息息相关的。
书法的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为书法的意象美,书法达到了阴阳的中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高于文字本身的哲学意境美。以《周易》一画开天,创造了汉字;受《周易》意象模式启迪,汉字成了意象文字;随着汉字书法的发展,《周易》的“意象”, 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一种审美观念——意象美。西汉扬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就是指书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万物相碰撞而产生的一种活灵活现的生动美。对此,蔡邕说得更具体确切,他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蔡邕精妙地指出了书法必须有的这种“纵横有可象” 、“以象达意” 的“意象美”。 中国书法,集点成画,集画成字,集字成章,既是宇宙万殊之象的启示,也是人所感悟宇宙万殊之象普遍规律的抽象。所以中国书法的魅力不仅仅是汉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其实是中国人抒发对自然和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媒介,书法也是天人和心的一个产物,中国文人历来就将绘画与书法及诗词放在一起,认为书法是倾述内心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所以诗书画并列为文人的三大雅好,但书法是核心,因为它的意象的哲学涵义所决定。
《周易》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对汉字书法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每个书者一定要学习书法以外的那些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中国哲学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者。
上一篇: | 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 |
下一篇: | 段俊平:人品是书法艺术价值的根本 |
|